IC 卡技术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全解析
文章出处:
作者:兴邦股份
摆文章内容介绍闭: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IC 卡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日常乘坐公交地铁,还是银行交易、身份认证等重要场景,IC 卡都扮演着关键角色。那么,IC 卡技术究竟是如何发展而来的?它又蕴含着怎样的技术奥秘和未来走向?本文将为您深入剖析。
IC 卡,即集成电路卡(Integrated Circuit Card),其概念最早可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当时,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设想将集成电路芯片应用于卡片中,以实现更强大的功能和更高的安全性。1969 年 12 月,日本的有村国孝(Kunitaka Arimura)提出一种制造安全可靠的信用卡方法,并于 1970 年获得专利,那时叫 ID 卡(Identification Card) ,这可以看作是 IC 卡概念的雏形。
1974 年,法国工程师罗兰?莫雷诺(Roland Moreno)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带集成电路芯片的塑料卡片,并取得了专利权,这标志着早期 IC 卡的诞生。莫雷诺的这一发明,解决了传统磁卡易消磁、存储容量小、信息易被篡改等诸多问题,极大提升了信息存储的安全性 。他向法国提交了名为 “电子控制方法与装置” 的 FR2266222 号专利申请,并在多个国家进行布局,为 IC 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广泛应用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 IC 卡技术方案很早就被提出,但直到 1983 年,法国电信在公共电话领域大规模使用智能卡,该技术才在法国得以广泛应用 。此后,IC 卡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开始在各个领域崭露头角。
接触式 IC 卡是将集成电路芯片嵌入塑料卡片中,并通过外部触点与读卡器进行信息交换的卡片 。其工作原理相对简单,当卡片插入读卡器时,读卡器的触点与卡片上的触点紧密接触,形成电气连接。读卡器通过这些触点向卡片发送电源信号和指令,卡片接收到指令后,由内部的集成电路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通过触点返回给读卡器。
以常见的电话卡为例,当我们将电话卡插入电话机的卡槽时,电话机通过触点向电话卡供电,并发送读取余额、拨打号码等指令,电话卡根据指令进行相应操作,如扣除通话费用、验证身份等,并将结果反馈给电话机。接触式 IC 卡的优点是数据传输稳定、可靠,但由于需要物理接触,存在触点易磨损、操作不够便捷等缺点。
非接触式 IC 卡则将芯片完全封装在卡片内,通过内置线圈感应读卡器辐射的电磁波,实现免接触通信和数据传输 。每张非接触式 IC 卡都有自己唯一的识别码,其内部由集成电路芯片、天线和外部封装构成。IC 卡本身没有电源,当天线感应到读卡器发出的电磁波后,产生感应电流,经二极管整流,在电容两端产生电压,为芯片工作提供能量 。此时,芯片开始工作,并向读卡器报告本卡的相关信息。
例如,我们日常使用的公交卡,当我们将公交卡靠近公交车的读卡器时,读卡器向外发射电磁波,公交卡的天线接收到电磁波后产生感应电流,为芯片供电,芯片将卡内的余额、使用记录等信息发送给读卡器,读卡器接收数据信号后,根据预设的规则进行扣款等操作 。非接触式 IC 卡具有存储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读写寿命长、可靠性高、操作方便、防冲突、加密性能好等优良特性,因此在交通、门禁、电子支付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电擦除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EEPROM)是 IC 卡技术的核心 。该技术使晶体管密度增大,改善了性能,增加了容量,达到在同样面积上存储更大数据量的目的。作为数据或程序的存储空间,EEPROM 的数据可以至少保持 10 年的时间,擦写次数达 10 万次以上 。
EEPROM 技术还提供了很大的灵活性,通过设置不可修改的标志位,能够将 EEPROM 单元转变成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只读存储器或不可读的保密存储单元。这一特性使得带有保密存储器的 IC 卡得到快速发展和应用,例如在各种收费系统(公用电话、电表、公路收费等)及访问控制等领域,以及移动电话、银行部门、多应用卡及要求有公共密钥算法的高安全性应用领域,以 EEPROM 为核心的 CPU 卡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非接触式 IC 卡技术标准 ISO/IEC 14443 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提出的 。该标准主要是为了规范智能卡与读卡器之间的无线通信,特别是在短距离通信范围内。它的出现,对提升智能卡安全性、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ISO/IEC 14443 标准由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 Part 1: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规定了卡的物理尺寸、电气特性、磁性特性和传输协议等基础物理参数。确保了不同厂家生产的非接触式 IC 卡具有统一的物理规格,便于在各种读卡器上使用。
- Part 2: Radio frequency power and signal interface:定义了无线通信的频率、功率以及信号接口等相关技术细节。使得卡片与读卡器之间能够建立稳定、可靠的无线通信连接。
- Part 3: Initialization and anticollision:介绍了卡片与读卡器之间如何进行初始化以及如何处理多卡同时出现的情况 。当有多张非接触式 IC 卡同时靠近读卡器时,该标准能够确保读卡器准确识别每张卡片,避免冲突。
- Part 4: Transmission protocol:详细说明了卡片与读卡器之间的通信协议,包括命令和响应的格式及交互流程 。保证了数据在卡片与读卡器之间的正确传输和处理。
与接触式 IC 卡标准 ISO/IEC 7816 相比,ISO/IEC 14443 作为非接触式 IC 卡的标准,具有独特的优势 。非接触式 IC 卡不需要物理接触即可通信,这减少了机械磨损,延长了卡片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的使用体验。在安全性方面,非接触式 IC 卡通过加密技术和认证机制,能够有效保护数据的安全传输和存储,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
金融行业是 IC 卡应用最早且最成熟的领域之一。银行卡作为 IC 卡在金融领域的典型应用,经历了从磁条卡到 IC 卡的升级换代 。IC 卡银行卡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通过多重加密技术和芯片的安全认证机制,有效防止了银行卡被盗刷和信息泄露的风险。同时,IC 卡银行卡还支持更多的功能,如电子钱包、快捷支付等,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
在交通领域,IC 卡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公交卡、地铁卡、高速公路收费卡等都是 IC 卡的具体应用形式 。以公交卡为例,乘客只需将公交卡靠近读卡器,即可完成刷卡乘车,无需再准备零钱,大大提高了乘车效率。同时,公交公司通过 IC 卡系统能够实时统计乘客的乘车数据,为线路规划、车辆调度等提供数据支持。
IC 卡也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领域,如二代身份证、员工门禁卡等 。二代身份证采用了非接触式 IC 卡技术,内置芯片存储了个人的身份信息,通过读卡器可以快速、准确地读取和验证身份信息,提高了身份认证的效率和准确性,保障了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IC 卡技术也在不断与之融合 。在物联网时代,IC 卡可以作为连接各种智能设备的身份识别和数据交互工具,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安全认证。例如,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用户可以使用 IC 卡开启智能门锁,同时 IC 卡还可以与家中的智能电器进行交互,实现个性化的家居控制。
未来的 IC 卡将朝着多功能集成的方向发展,一张 IC 卡可以集成多种应用功能,如金融支付、交通出行、身份认证、医疗保健等 。用户只需携带一张 IC 卡,即可在不同场景下使用,无需再携带多张卡片,大大提高了生活的便利性。
随着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IC 卡技术的安全性也将不断提升 。未来的 IC 卡将采用更加先进的加密算法和安全认证机制,防止卡片被破解和数据被窃取。同时,还将加强对 IC 卡生产、发行、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管理,确保 IC 卡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IC 卡技术从诞生到现在,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现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IC 卡技术将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人们带来更加便捷、安全、高效的服务体验。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IC 卡技术将继续创新发展,与更多的新兴技术深度融合,为推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 智能卡之父莫瑞诺的专利发明与金融科技革新 [EB/OL]..
[2] 非接触式 IC 卡工作原理及特性解析 [EB/OL]..
[3] IC 卡:微芯片上的时代印记 [EB/OL]..
[4] 智能卡起源与布尔集团 1977 年商业化应用 [EB/OL]..
[5] 接触式 IC 卡 放非接触式 IC 卡 感应式 IC 卡 什么是接触式 IC 卡,什么是非接触式 IC 卡,它们是什么芯片呢?用在哪里 [EB/OL]..
[6] 智能卡 (内嵌有微芯片塑料卡的通称)_百科 [EB/OL]..
[7] IC 卡 (集成电路卡)_百科 [EB/OL]..
[8] 深入解析 IC 卡技术与 VB 上位机开发 [EB/OL]..